乔家大院是怎么败落的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乔家大院是怎么败落的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怎么在大丰收上发币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这些货币怎么换算
  2. 乔家大院是怎么败落的
  3. 冬天作文怎么写

这些货币怎么换算

呵呵。。。首先,说明一下,我下面的文字资料是俺从某论坛(忘了是哪个论坛)收藏下来的,所以忘了是哪位好心人发的帖。。但俺觉得她分析和说得挺好。。也给你参考参考吧,说不定有用,没用的话,看看也好。。

看了后,俺们要怀着感恩的心谢谢那好心的发帖人(尽管俺已忘了她是谁)

古代一两银子等于现在多少钱

北宋一两银子能值现在的多少人民币?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人民币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人民币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人民币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人民币。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人民币。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

因此无斋主人就取了个金价基准的465元和米价基准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并归整去掉零头,将1贯铜钱定为300元人民币。因此我们有下面基本换算:

1两金=3000元人民币

1两银=1贯铜钱=300元人民币

1文铜钱=0.3元人民币

以这个兑换率来看看宋代官员的薪水。根据宋史职官志,宋代一个宰相的本俸是月薪300贯,也就是合90000元人民币,年薪108万。一个普通从8品的县令月薪15贯,合人民币4500元,年薪5万4千,考虑到宋代一个县令不过管几千户人家,也算不错了。宋代除了本俸之外,还有职钱,禄粟,?呷艘铝?,厨料,薪炭诸物,增给,公用钱,给券,职田等名目繁多的津贴。难怪人称宋代对官员的优渥无与伦比。也难怪宋江削尖了脑袋想招安当官。

从水浒上的具体事例来看,这个兑换率也比较合理。第十五回吴用去劝说三阮入伙劫生辰纲时,吴用让阮小七用了一两银子买了一瓮酒,二十斤生熟牛肉,一对大鸡。差不多就是一两银子换300人民币的样子。此外,第十回林冲风雪山神庙,陆谦在李小二店里招待管营和差拨时曾拿出一两银子,点了三四瓶好酒,菜随便上。同样第四十四回戴宗杨林请石秀吃饭的时候也是杨林扔出一两银子让店家随便上酒菜。一般来说一个普通小饭馆,300元人民币三个人吃的确是可以随便点菜了。

再看看水浒中其他几个例子,杨志东京卖刀的时候,牛二曾说“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十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30文钱一把切菜刀,也就是人民币9元,很合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曾用5两银子定制了一根62斤重水磨禅杖和一口戒刀,用的是十分好铁,考虑这也算是一件上等兵器又是特别定做的,1500元人民币也不算过分。但是智取生辰纲的时候白胜卖给杨志一伙的家酿村酒要5贯钱,1500元人民币就有点太黑心了,也许是因为当时黄泥岗上白酒是稀缺商品,白胜又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还有晁盖一伙在竞相抬价,才把这桶酒炒成天价的吧。

其他朝代:

我国古代货币单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别是秦汉以前。这里只讨论三种基本单位:一文制钱(即一枚标准的方孔铜钱)

一两白银

一两黄金

以上单位虽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后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较稳定可信的数据的。

兑换关系

铜钱,白银和黄金之间的兑换比例就像现在的外汇价格一样,是常常变动的,不像1元钱等于100分这样明确。

根据以下描述:

“金银的比价从1600年前后的1:8上涨到20世纪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纪末则翻了一番,达到1:20。”

可知1两黄金约可兑换8~11两白银。

再有:

“道光初年,一两白银换钱一吊,也就是一千文;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制钱两千二三百文之多。”

可知正常情况下,1两白银大约可换到1000~1500文铜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

金属价格

由于金银铜制成的货币本身是有价值,而且理论上货币的价值就应该等于金属的价格,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现在金属的价格来回答“一两银子到底是多少钱”的问题。

唐代的开元通宝通钱每枚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清顺治年间,每个铜钱重一钱二分五厘,后又增为一钱四分,则每千文重八斤十二两。古代“两”这个重量单位虽有不同但大约都是40克左右,而“斤”则大约是700克左右。每枚铜钱平均重量5克。

目前金银铜的价格(人民币)如下:

黄金:100元/克

白银:2元/克

黄铜:0.02元/克

推算结果为:

1两黄金:约值4000元

1两白银:约值8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1元

粮食价格

很多历史专著中都通过粮食价格来直接衡量货币关系,虽然单独考虑粮价并不很准确客观,但应该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晓林在网上查到了如下记载:

“上白米(石)九钱五分__________

中白米(石)九钱二分六厘八钱____

下白米(石)八钱三分__

白__面(斤)九文

银每两换钱一千文”

还有

“据清朝军机处档案记载,光绪十五年上半年直隶省顺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粮价,以谷子、高粱、玉米三种粮食计算,平均每仓石计银一两四钱六分。”

根据1石=100斤=70公斤计算,而粮食价格以2元人民币/公斤计算,可得到以下平均值:

1两白银:约值170元

1枚铜钱(1文制钱):约值0.2元

结论

根据上面的推算,再考虑到

1黄金的价格比其他的更稳定,应当着重参考

2现在白银已作为工业品,所以现在的白银价格参考价值较低

3由于农业技术发展的相对速度很快,现在的粮食相对价格比古代便宜很多

4尊重古代的兑换比例

5凑整数,便于换算,便于建立感性认识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遇到古代的货币单位,采用以下换算系统,即方便又有感觉:

1两黄金=人民币2000元= 10两白银

1两白银=人民币200元= 1000文钱= 1贯(吊)钱

1文钱=人民币0.2元

另外:1石米=1两白银

声明:以上结论不是学术观点,只作为老百姓观看古装电视剧,武侠小说时换算之用。

验证

下面提供一些古代数据,便于验证晓林给出的换算方式,提高感性认识:

唐朝九品官月俸5石米=唐朝时,初级公务员月薪1000元;

清朝六品官员年俸45两白银=清朝的局级干部,年薪9千元;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那些当官的,那个家里没有个几千万的?

注明:

乾隆初年,捐一个道台需一万三千一百二十两银子=花270万就可以买个厅级干部当当,明码标价。

据载汉代金银是作为流通货币的,但是到了后来就不是了,尤其是五代十国,这段时间流通的主要货币是前朝的铜钱,当然各个国家也有铸币,到了宋代金银依然不是流通货币,也就是说金银的主要用途是上贡(比如南边小朝廷向北边)赏赐(官家赐给下臣),如果平时你用银两,别人是不要的,需要到专业部门去按市价兑换成铜钱。当然作为生意人如果是大笔生意狼以为用银两应该也是可以的吧,不过两边得说好才行~后来“交子”(纸币)的诞生大概就是因为不方便吧……

乔家大院是怎么败落的

乔家在清朝晚期是山西地区赫赫有名的晋商,当时可谓是富甲一方,富可敌国。

乔家鼎盛时期是在乔家第四代当家人乔致庸接管乔家生意后,虽然清政府晚年常年内战外战不断,阻碍了他的经商之路,但是乔致庸作为一个商人,不畏惧困难将已切断的丝茶路疏通。到了光绪末年,乔家生意在乔致庸的料理下成为富可敌国的山西商人。可是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乔家生意一蹶不振而慢慢退出商界,那么如此强大的家族是如何衰落的呢?

乔家发家始祖乔贵发

乔家的兴起要从乔致庸的爷爷乔贵发说起,乔贵发出生康熙末年,因家境贫困,父母早亡,乔贵发只能靠打零工维生。受生活所迫背井离乡走西口,来到内蒙古一家当铺打工,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乔贵发兢兢业业,不畏惧艰苦,勤奋好学,在当铺工作十年后,拿着手里的积蓄开始创业。创业是艰辛的,乔贵发刚开始开了一家无商号的杂货店。经营几年后,却是业绩平平,就在此时突然出现了更好的商机,这年因农业大丰收,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黄豆价格低廉。乔贵发改行做豆腐,进了大量的黄豆,不久黄豆价格猛涨,赚了一大笔,便创立自己的招牌“广盛公”,从此以后正式进入商界。后来将经营范围逐渐扩张到客栈、面店、百货、当铺、票号等。

乔家生意在乔致庸的料理下可谓是富可敌国

乔家生意经过三代人经营,到了咸丰初年,由于南北两方农名起义爆发,茶路被切断。当时乔家最主要经营的就是丝茶,乔致庸的大哥乔致广因此一病不起。乔致庸本来一心只为考科举,此时也只能放弃学业接管乔家生意。乔致庸接管乔家开始收拾烂摊子,第一时间就是疏通南北丝茶路,乔家生意在乔致庸的经营下开始崛起。到了光绪末年,乔家旗下商号遍布全国十几个城市,票号、当铺等两百多处,资产超过白银一千万两,乔家可谓是富甲一方。

乔家的衰败

自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想通过控制中国金融来掌控中国经济,无视清政府,大量发行纸币。各省为了改变这种局势,开办官银钱局,利用发行官钱来聚拢钱财。渐渐的民间钱庄、票号数不胜数,自然发行的钱票也不计其数,整个金融秩序混乱不堪。清政府眼看这种局势威胁到政权,便开始开办国有银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户部提出由于当前金融市场混乱,为了整齐币制,挽救财政危机,开办中央银行。政府批准了户部的奏书。1905年,清政府向山西一带的商人提出设立户部银行,要求他们融资,却遭到拒绝,清政府退而求其次,不出钱也可以,让他们出力,可是还是遭到拒绝。清政府无奈之下只能由国家单方面开办银行,户部银行建立后,清政府让山西商人入股又被拒。

乔家的衰败是从政府设立户部银行开始,乔家的票号生意被政府抢走了,从此以后票号生意可谓是一蹶不振,乔致庸迫于压力将票号改为钱庄。随着清政府慢慢退出政治舞台,乔家曾经依赖于清政府的那些生意,就没有办法经营下去了。

到了1926年,冯玉祥北伐时,所有的军粮都由包头商号垫付,此时乔家损失惨重,此后元气大伤。1937年,小日本霸占包头,同时也霸占了乔家的当铺、钱铺,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虽然乔家商号恢复营业,但是也大不如前,随后慢慢退出商界,不为人知。

乔家的衰败跟清政府的衰败有着必然的联系,国家的衰落导致国内金融及各个行业萎靡不振。加之常年战争不断,对国内商人的冲击力很大,那么自然乔家也跟着国家倒霉,只能说乱世中难生存。

冬天作文怎么写

您好!

这里有三篇,希望有适合你的。

祝你好运!

1冬天的魅力

刺骨的寒风丝毫不讲情面的刮去了人们丰收的喜悦,鹅毛大雪覆盖了一切喧嚣,同时也覆盖了晴朗的心情。寒风中,“讨厌冬天”这个话题以风为载体传遍整个城市,也传到了冬天本人的耳朵里,但冬天并不伤感,她仍旧那么冷静、那么自然,她知道,时间一天天过去,她的孩子——春天,就快回家了。

故事中的冬天恰似现实生活中的幕后工作者,或者是舞台上表演“反面人物”的,他们甘愿受苦受累,只要演出顺利进行,他们会认为那汗水就是甘露;无论导演怎样将反面角色丑化,他们都认为成功反衬正面人物是自己的责任。风光过后,人们往往记得台上哪位演员的表演出色,可谁又能说出这台晚会总策划的名字;电影结束,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英雄救美的动人场景,可谁又会关心“坏人”为拍摄“挨打”受了几处伤。

诚然,晚会的看点着实在明星的表演,电影的卖点的确在主角的英姿,可看过、笑过之后,别忘了稍带上幕后的演职人员,仅仅这样,那些“冬天”们就会很感动了。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简单的词藻蕴含着的哲理开导着一代又一代人,可总觉得这对冬天有点不公平,给人的感觉似乎在劝你:再熬两天吧!想想春暖花开,这该死的冬天就不那么难熬了!

可你是否知道,没有大雪为土地保温,春天的播种会顺利吗?没有冬日的冻结,春季泥土会湿润吗?没有严冬的磨练,春姑娘的脚步会那么健康坚定吗?冬天是春天的母亲,这话一点没错。所以,不才的我想盗版一下雪莱他老人家的话:没有冬天的到来,就没有春天美丽的临近。冬天是伟大的母亲。

春天固然绚丽,夏天着实热情,秋季的确丰满,大多数人都想像他们一样,清纯、阳光、稳重。可我却喜欢冬天,不是我假装另类,不是故作个性,我真的爱冬天的那份冷静、那份无私、那份宽容。由我的性格取向,我以后很可能作一位幕后人,默默奉献的那种职业,我喜欢它,就像我喜欢冬天一样。我会尽心尽力,虽然我不风光;我会踏实肯干,虽然我不耀眼。因为我认为:

作个“冬天”,更有魅力。

2冬天

掀开窗帘,一缕斜阳映照在电脑屏幕上,昨夜可能是太辛苦忙于写作,居然感觉不出窗外的美丽。只要在北方,只要你喜欢冬天,只要你生长在本溪这片土地上,就会发现故乡的冬天是那么迷人。

有人说南方很美,那里富饶而且常年与阳光打交道,那里的花是很美,但给我的感觉是那样的柔弱,一阵狂风过后,他的生命将会黯然枯萎。空气时而湿润,又时而干燥给人的感觉是那么反复无情。我连忙穿好衣服准备到外面去欣赏那有雪的美丽景,奶奶在我耳边唠叨说这么冷的天出去干什么?在家呆着多好。我随便说了个想出去买东西的理由推开门就走了出去。

呵!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院子里的那棵桃树上盖满了雪儿们编织的柔柔的棉被,一些枯瘦无力的枝条的腰都快被雪被压断了。往日的小草不知道去哪了,大概是他们惧怕冬天躲起来了。天空上的雪下的不大了,只是零零散散三五成群的落在我的帽子上,捧了一把雪放在手心上,感觉凉凉的,忽然一种奇怪的想法驱使我将一点点雪含在嘴里,我想知道雪是什么味道的。好冷!和水一个味道,跟一毛钱一根的白糖冰棍差不了多少。走出了小院到了马路周围,发现不少行人把自己武装成了“熊猫”、“企鹅”,我可不想像他们一样,我把帽子摘了下来,放在上衣的口袋里。一阵冷风吹来,冻得我浑身发抖,我说算了,为了看雪景吃点苦又算得了什么?

我继续走着,行人们也在走着,路边不知道是哪位淘气的小孩堆成的雪人在向我们招手示意,冬天是我们的地盘,请饶行。我走到近前,用手使劲的敲打着雪人的脑袋责备他的不是,看到他我却笑了。那鼻子是用半个带尖的胡萝卜做成的,那眼睛是造他的主人用玻璃球镶嵌的。我想他的主人是个可爱的小家伙吧!我静静的等了一会儿,一个胖乎乎的小女孩拿着个朔料的红色小桶迈着小步向雪人这边走来。看上去大约五、六岁的样子,我想过去打声招呼,可是她又不理睬我。

那么再见了,告别了他们,继续向城边的废墟走去,那里的人很少,多数是与这个城市不十分和谐的靠破烂为生的人们。我很关注他们,悄悄的把口袋里的本子拿了出来记下了那些在雪中忙于生计的人们。忽然耳边传来“汪汪”的犬吠声,一只可爱的金狐狸狗爬到垃圾堆上,跟在它身后的是个带狗皮帽子的驼背的老人,他的肩膀上挂着一个黑糊糊的编织袋,看样子今天他老人家收获了不少东西。他赶走了狗,把那双枯树一样的手在垃圾堆里翻来翻去,找出来几个酒瓶子哼着小曲就装在了编织袋里。然后他拿着自己的战利品消失在雪形成的迷雾中。穿过了一条又一条铺满雪地毯的街道上,脚上软绵绵的,心里感觉十分舒坦,忽然想起在家中等我回家的奶奶,她说她冬天最爱吃的就是糖葫芦,摸了摸口袋里也有个块八毛的,于是加快了脚步向有商贩的地方走去。

今天不知道是怎么了,往日的市场里人声鼎沸,买菜回家做饭的人排成长龙,而今天可能是天冷,或者他们怕雪了,都躲在家里享受温暖的快乐。这里空荡荡的,正当我失望的往回走的时候,一声“卖糖葫芦”把我叫了回去。顺着叫卖声走去,一个推着糖葫芦车的男人在雪中拼命的挣扎着,拿出一枚硬币放了他的面前,那人动作很麻利地抽出两串糖葫芦给我,然后继续推着车走了。

雪越下越大,视线里到处都是鹅毛大小的雪花,风也越刮越大,天空里的一丝暖意被风雪包围着,房梁上,电线杆上,还有车灯上留下雪儿们轻快的舞蹈,时间不早了我也该回家了,我恋恋不舍的告别这美丽的让人难忘的故乡的冬天,步子越来越快,仿佛我成了公路上的车,在风雪中急驰无误,直到目的地。

又回到了院子里,雪越来越厚了,没过了脚面,在一阵惊喜中,我遇见了下班回家的父亲,父亲的斑白的头发声了落满了雪,他跟我说今天雪好大,农民的庄稼喝得饱饱的,来年春天将会是个大丰收,回家后,将这份冬天的祝福写在了网上,我再次感叹,如果我是这冬天的一部分那该有多好,无私的给人们带来希望的风景。

3家乡的冬天

广州,这是我最熟悉的一个城市。我从小在这儿长大,学习;对于广州的一年四季,我并不陌生。但是在一年四季中,我对广州的冬天更是情有独钟。

听地理老师说,广州地处南方,靠近赤道,几乎是长夏无冬。在广州,你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冬天已经来临了。

广州的冬天是特别有个性的,起码在我经历的十二个冬天里,是连小雪也不下的,所以我至今也没见过大雪覆盖下的广州。当北风带着冬之王的马车驶来广州时,万物好像串通了似的。小草兄弟满怀斗志地打算抵抗北风的冲击,但北风一过,小草军队溃不成军,个个都黄了脸。北风打着胜鼓,继续冲向前方,前方的树木经过秋天的洗礼后,只剩下稀疏的树叶,已无力抵御猛虎般的北风了。北风乘虚而入,占领了广州,接着温度便降了下来,但冬之王对广州是十分仁慈的,气温保持在0度以上。幸亏广州有这样的冬天,要是像哈尔滨那样,那我们可就过得没那么舒服了。

街上,人们的衣物增多了。风衣啦,毛衣啦等各种各样的衣物,都裹在身上,显得有些雍肿。但跟北方的城市比起来,这还是小巫见大巫呢!

说来说去,广州的冬天还算是温暖的。它没有严寒,没有冰,没有雪,但广州的冬天是有着自己的特点的,所以我爱广州的冬天。

广州的冬天

无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大概都会觉得广州的四季没什么意思:春天没意思,夏天没意思,秋天没意思,冬天可就特别没意思了。叶不落,花不凋,望不见那白雪皑皑的山,看不到那冷酷清凝的河冰。只那净寒的风夹着一点不合时宜的细雨,零零落落地留在街上,湿漉漉的,却也成不了气候。待到广州的风和着北方的来起哄,才顺势冷它几天。可毛衣还没洗几次,围巾还戴不了几天,却又道,春分来了。广州人说,那冬天是糟蹋了自己,也糟蹋了春天,瞧不见那截然不同的更改,便也没有了去着意的心思。

北方的人都羡着广州冬天的暖,临行的时候披一件潇洒的外套,便可充当御寒的了。路上还有郁郁葱葱的树,不像北方,净是光秃秃的枝条,让人看了可怜。而广州的人却又盼着人家北方的雪,乍一看,这屋顶屋檐屋椽上全是雪。远看,一片茫然;再远看,还是一片茫然。可广州人说,那是干净,那是气势。但一如从北方带回广州的柿子,广州人初一吃,是要大赞特赞的,说是什么不像广州的水柿那样,净是水也没有什么肉感,而且还不怎么甜。可是,待到这千里迢迢运回来的柿子被放得破了皮、发了霉,那才知道念着的还是水柿。于广州人来讲,那带着雪的北方的冬,那棉袄,那毡帽,那刺骨的风,那冻人的雪,兴许是只能远观而不可亵玩的。

广州的冬天向西方借来了一个圣诞,那样人们就有了借口把那些不冷的“雪花”洒在各自的窗台,而不至于遭北方人的笑话。从这样的窗子朝外望去,却也是一片朦胧,真煞似那北方窗棂上真正的雪。人们在颈上围一层厚厚的围巾,轻轻地呵着气,看着那婀娜而稀薄的烟雾从唇旁散到空中,又从空中散回自己的四周。然后静静地说上一句:这个圣诞可真是冷啊。这便也仿佛有了冬天的味道。

橘生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广州的冬天若是在北方播了种,也许就不是这么个冬了。如此看来,我们的冬还是值得好好收着、藏着,尽管它暖,尽管它湿,可在北方,它却是个珍宝。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原创文章,作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eipei.net/76430.html

(0)
上一篇 2024年7月31日
下一篇 2024年7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